配色方法,三种UI的选择配色方法

方法一:色轮配色

色轮由 12 种基本的颜色组成。

首先包含的是三原色( Primary colors ),即蓝、黄、红。

原色混合产生了二次色( Secondary colors ),用二次色混合,产生了三次色( tertiary colors )。

色轮有五个同心环组成,从暗到亮-暗色处于大环,明色处于小环,而中间是颜色的基本色相。

根据颜色的关系有以下几种配色分类

a、单色配色

单色搭配就是以一个颜色为主,然后利用颜色的深浅来进行搭配的方法,即色轮中,一种色相的暗、中、明三种色调,单一颜色是比较单调,所以利用颜色的深浅变化来增加多彩性。

优点:画面统一,搭配时相对简单而且一般都不会给人难看的感觉,一般不会给人难看的感觉。

案例:

b、邻近色配色

在色相环上相邻的色彩互为邻近色

优点 : 色调统一,具有低对比度的和谐美感。这种颜色搭配产生了一种令人悦目、低对比度的和谐美感。类比色非常丰富,在设计时应用这种搭配同样让你轻易产生不错的视觉效果。

案例:

c、互补色和对比色配色

互补色是在色相环上180°相对的两个颜色,而对比色则是在色相环上150°到180°范围内相对的两个颜色。

优点:补色和对比色形成强列的对比效果,传达出活力、能量、兴奋等意义。补色要达到最佳的效果,最好是其中一种面积比较小,另一种比较大。比如在一个蓝色的区域里搭配橙色的小圆点。

案例:

d、分裂补色配色

如果我们同时用补色及类比色的方法来确定的颜色关系,就称为分裂补色。

优点:这种颜色搭配既具有类比色的低对比度的美感,又具有补色的力量感。形成了一种既和谐又有重点的颜色关系。如在上面三种颜色中,红色就显得更加突出。

案例:

e、原色搭配配色

除了在一些儿童的产品中,三原色同时使用是比较少见的。但是,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的文化中,红黄搭配都是非常受欢迎。红黄搭配应用的范围很广――从快餐店到加油站,我们都可以看见这两种颜色同时在一起。

蓝红搭配也很常见,但只有当两者的区域是分离时,才会显得吸引人,如果是紧邻在一起,则会产生冲突感。

案例:

f、二次色搭配

二次色之间都拥有一种共同的颜色――其中两种共同拥有蓝色,两种共同拥有黄色,两种共同拥有红色,所以它们轻易能够形成协调的搭配。

优点:如果三种二次色同时使用,则显得很舒适、吸引,并具有丰富的色调。它们同时具有的颜色深度及广度,这一点在其它颜色关系上很难找到。

案例:

方法二: 叠柔配色法

这个方法,看起来复杂,但用起来很简单。

主要分三个步骤

1、任意选择一个白色或黑色 , 或黑白渐变(可以是点、线、面…甚至字体

2、 然后混合模式选择叠加或柔光

3、 调整透明度(1%-100%随意,省心的做法是直接键入一个整数值,比如:轻质感类页面可以选20%-40%,重质感感类可以键入60%或以上)

如下图(将色块使用“柔光”混合模式,调整不一样的数值得到不同的效果)

同样的方法:界面中的字体颜色、细节线条、按钮渐变、边角高光、描边阴影……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取色使用这个方法的优点是:色彩获得比较简单 , 无需了解色彩的指数和直方图 , 不用看色轮.....只需要设计师具备色彩的审美 , 能够合理的应用。

方法三: 色彩提取法

这个方法是从现有的自然色、图片色中提取所要的颜色,给应用和搭配赢得了不少的时间。

1、找图

找一张符合所要设计界面风格的图(本教程用图为Galaxy S4自带壁纸)

2、提取颜色

将图片放入PS中,点击“存储web所有格式”(Windows快捷键为Ctrl+shift+Alt+s),格式选择png,色块选择8。

在颜色显示区域会留下8种颜色,点击颜色区域右侧下拉按钮,会找到“存储颜色表”,把他存储到桌面上或者你容易找到的地方。然后用PS打开,色板中会显示刚才提取到的颜色。

成功提取出8种颜色

3、应用

具体的颜色应用为:

1、导航文字及logo的颜色为最浅的蓝色;

2、Banner区域既大背景,这里用了开始的图片。上面的大标题logo则用了最深的蓝色;

3、内容区域出现的提取到的三个色相的色彩,如果只是排列剩下的几个颜色的话,颜色会很冲,所以用了几张图片来过度颜色调整画面的节奏。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,内容区域的文字颜色与导航文字一致,都是最浅的蓝色;

4、内容区域的几个按钮并没有用提取的颜色,而是用白色叠加然后调整透明度出来的。

总结 : 以上的三种配色方法思路是完全不一样的,希望多多少少能带给大家一些收获。在学习新的方法的同时,也要学会举一反三,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设计师独有的对色彩的感觉,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配色方法。

全教程完,学完记得交作业。如果本教程对您有所帮助,请推荐给你的朋友。

【原创教程 投稿邮箱: ps@16xx8.com】

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

关注我们微博:@photoshop教程论坛

推荐教程